書籍基本資料介紹
【書名】:大人的11堂寫作課
【作者】:粥左羅
【出版社】:今周刊
寫作是甚麼?
寫作是對輸入進行思考後的輸出。
所以其中的三個核心要素是 「輸入」、「思考」、「輸出」。
其中 「輸入」是前提、「思考」是本質、「輸出」是結果。
寫作有甚麼好處?
對一件事情了解的程度
寫作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我們到底了解一件事情有多少,當想不明白,就寫不明白。
提升學習效果
寫作會逼著自己深度思考、吸收、處理、輸出知識,可以極大提升學習效果。
絕對是逼著自己每天成長、每天思考的重要手段。
打造「個人品牌」
個人品牌就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中,對該領域的受眾,擁有比較一致的印象和口碑。
「個人品牌」包含三個要素 :
你在某個領域中有一定的知名度。
大家普遍都知道你是做什麼的。
大家在某方面信任你、依賴你。
打造個人品牌,簡單來說就是「技能定位」以及「持續曝光」,二者缺一不可,要持續曝光,就要借助寫作能力。
寫作也是個人能力的放大器,在社交媒體時代,擁有寫作能力,可以讓更多人注意、認可你,最終連結許多資源。
建構影響力
建構影響力的方法 :
寫作。
演講。
影響力是什麼?
就是你的個人品牌,良好的個人品牌,會給你帶來正面影響;惡劣的個人品牌,會帶來給你負面影響。
一個品牌形象被讀者記住,需要大量時間,注意這都是認知成本,如果你三不五時換一下,相當於你把之前形象累積的影響力,全部丟掉重新開始。
當你的名字、定位、標籤都確定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透過持續輸出,不斷強化你的個人品牌。
注重品質
要注重品質,品牌的影響力,兩個面向 :
知名度。
美譽度。
「主題」要聚焦,不要什麼主題都寫,既然給自己定位,這個定位就不僅是你的個人品牌定位,也是你寫作內容定位。
「管道」要聚焦,內容平台是你獲得影響力,進行品牌經營的管道,你可以在多個管道寫作,但要選擇一個平台作為主場。
打造個人品牌,你需要的不是熱點帶來的流量,而是借助熱點流量,擴散自己的影響力。
寫作能力都是職場通用競爭力,因為表達、溝通、展示這三點。
是每個人職場競爭力的基本面,建立你在公司的影響力,也讓更多人看到你的能力,進一步獲得更多資源和機運;同時提升在產業中的知名度,讓產業的人、公司潛在合作伙伴,知道你、認可你,是為了尋找外部新機會。
這個「知識付費」盛行時代,任何能力都可以變成課程。
重複銷售你的時間
和一個人分享、和給一群人分享,講的東西是一樣,但後者的效率是前者的十倍、百倍、千倍,甚至萬倍。
例如 : 一年前寫的文章,到今天依然有人在看、明年還會有人在看、不斷有人在看,而我不需要再付出時間。
寫作就是高效交付工具,可以同樣時間內成批量交付你的價值。
能累積的技能
千萬不要等準備好了再開始寫,先用行動就成功了一半,不要有完美主義,好文筆是練出來的,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從寫好一段話開始寫作,堅持用正確的方法,持續訓練,一定會越寫越好,我們寫的每一篇,都是在為下一篇文章做準備。
寫作具有極強的「時間累積性」和「保值性」,這項的軟性技能越早開始培養,一旦形成,別人無法在短時間內超過你。
怎麼開始寫作?
多方嘗試後,找到自己的定位
可以先從自己的「興趣」或是「專業領域」開始,不要太在意市場、更不要跟風。如果你寫的不是你熱愛的,注定不會長久。
能給你帶來持續的滿足感,可以一直為其投入時間,時間久了就會做得比別人好。
一開始可以多嘗試,但在多方嘗試之後,一定要固定下來,在一個領域持續的寫,千萬不要什麼都寫。
深耕領域
對一個領域知道的越深入,困惑也就越多,就能提出很多好問題,所以第一步就是廣泛、大量、有深度的閱讀這個領域的好文章。
有一套自己的寫作公式
靈感重要嗎?
不重要,因為靈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既不穩定又不持續。
所謂寫作公式,只是提供一個行文方向,並不限制寫作者的「獨特思考」和「個性發揮」。
讓寫作成為習慣
在一天中可能產生一些點什麼的衝動,不要壓制他,不要說等晚上再寫,可以馬上寫起來,平時可以用手機備忘錄記下這些東西,沒時間多寫可以只寫幾個關鍵字,等有時間再去整理。
如果你每天都要寫,必定在一段時間後進入主題短缺狀態,每次想寫卻不知道寫什麼,我建議是隨意一些,最初為了讓自己養成寫作習慣,你可以為了寫而寫。
你可以寫原創觀點,也可以寫看完某個觀點的感受,可以自己寫故事,也可以寫聽聞某個故事的啟發,還可以記錄生活和工作的一些人和事,或寫寫當下的心情。
偶爾嘗試一下沒寫過的題材,會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有不舒服感、也會有很多新鮮感。
保持學習一直看新東西、學新東西、經歷新的事,你的世界永遠是新鮮的,你永遠是充滿好奇的,你的寫作也是新鮮的。
為什麼不能等想清楚了再寫?
寫作多年最大感受就是「寫作不能等待」,有時候我想寫一篇文章然後就一直想,半天過去了卻一個字都沒有寫。
馬雲在一次演講中說:「創業者就是要在一切都未就緒的時候去做,如果什麼事情都準備好了,我就不會成功了。」
隨時隨地將斷片的思路和靈感寫在紙上,為大腦減壓,在紙上完成整合,寫作是一個動態過程,只能在寫的過程中想清楚,一直想不落筆記錄,你的大腦負荷會越來越重,很容易把稍縱即逝的想法忘掉。
一旦開始寫,就會不斷找新素材組合資訊,這個過程會觸發你很多新靈感,如果不動筆寫,就不會有這些靈感,所以不要過於沉浸在想法當中。
寫作者都有拖延症,治療寫作拖延症,最好的辦法就是寫下第一句。
寫下第一句就會有第一段,寫下第一段就會有第二段,所以想清楚再寫,是大多寫作者最常用的拖延藉口,想100句不如寫下一句,開始寫就會停止拖延。
高效寫作中,最重要的思維是「推進思維」,不要站在原地,要一直往前拱,寫作不一定要從第一句寫到最後一句,我的寫作習慣是,開始寫作後,哪個點推進的更快,我就先搞定它,千萬不要停下來發呆,要一直往前推進。
寫作是一件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這個過程沒有捷徑,要不斷地思考,要一字一句的寫,寫作之難,難在開始。
完成和完美哪個重要?
當然是完美。
但是要先成稿,沒寫出來的文章,都不能成為文章,只能算內心的想法。
你要寫文章,就要把內心的想法,透過文字表達出來,沒有具象的文字,又如何去評判抽象想法的好壞,如何進行修改。
有句話說先行動起來,就成功一半,寫作也是如此,沒有人能一步到位,寫出完美文章,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寫作要遵循先「完成」、再「完美」的原則,先「成稿」、再「修改」。
克服拖延症提高成稿速度
確定「截止時間」,截止時間就是第一生產力,一件事如果沒有最後期限,沒有非做不可的理由,就很容易拖延。
寫作時盡量不看訊息、不回訊息、不瀏覽社群網站、不想其他事情,戴上降噪耳機,全身心進入忘我狀態,這時候效率會特別高,你可以試試。
可以分解任務目標,降低行動門檻,不要有完美主義,傾向先快速搞定初稿,寫作時盡量讓自己處於安靜,不被打擾的環境,可以嘗試公開承諾立下目標,借助外在監督自己行動。
為什麼寫作能力,會有高低差別?
思考高度
新手和高手的差距,除了遣詞造句能力,「思考高度」是最核心的東西。
面對同一件事情,別人能看到一點,你能看到五點;
別人能看到五點,你能看到五點之間的連繫;
別人看到這五點之間的聯繫,你還能看到這事情的五點和另外一件事的三點的內在關係。
如何提高思考高度?
拉開大家「思考高度」差距的,也有一個核心指標,你的「輸入」。
沒有持續、大量、優質的輸入,你的思考和輸出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寫什麼都有心無力。
沒有數量就沒有品質
在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相當的情況下、一個每年都500萬字的人和一個每年都50萬字的人,他們寫作能力注定是不同的。
高手的戰略是關注「持續性」和「穩定性」,堅持每天讀一個小時,讀完不是目的、吸收才是。
高品質輸入
只有不斷進行高品質輸入,才能不斷掌握新知,獲得新觀點、產生新思考。
閱讀時的技巧
要帶著「目的」和「預期」閱讀,並且更聚焦進行「主題式」閱讀。
可以養成「邊讀邊思考」甚至「做筆記的習慣」,帶著「批判性思維」和「學習的心態」,在閱讀過程中,要不斷帶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場景。
閱讀後的思考
提高思考力要從「習慣性追問事物的本質」開始。
有句成語叫融會貫通,我的理解就是把散落的知識點,織成一張知識網,每一個知識點都和其他知識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要習慣性的建立知識間的各種連結。
當學到一個新的知識點時,要思考這個知識點,可以被哪些知識解釋,又可以去解釋哪些知識;這個知識點又和哪些知識點相似。
寫出觀點
想提高寫作能力,還要磨練「寫觀點」的能力。
人內心還是追求進步積極向上的,我們還是希望在一件事情中獲得啟發,使自己進步。
願意公開寫作
「公開寫作」會給寫作,增加很多外部壓力。
你會想如何讓別人清楚理解自己要表達的意思;
如何傳遞更多價值,讓別人讀完有所收穫;
如何讓更多人看到;
如何讓別人讀得下去;
如何排版讓大家看得更舒服;
如何讓更多人喜歡。
無論是將作品發給朋友、公司社群、學習社團,還是發到大眾媒體、通訊軟體、網路論壇,公開寫作會讓你感受到很多外部壓力,這些會讓你更認真對待寫作這件事情,進而提高對寫作的自我要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侷限,寫完文章不發表,就永遠拿不到這個世界,對這篇文章的真實回饋,想改進都無從下手,一篇文章公開發表後,你可以馬上得到來自真實世界的回饋。
「完整的寫作」應該包括作者、讀者、內容、互動,缺少這些要素中的某一點都是不完整的寫作。
透過公開寫作,可以借助外部壓力提高自己的寫作標準,借助外部回饋提升自己的寫作技巧,借助外部激勵驅使自己長期寫下去。
到底怎樣才算是好文章?
內容擁有讀者所沒有的東西
閱讀是讀者的自我完善,需要從你的文字中,汲取他身上本來沒有的東西。
新知的「知」代表知識、認知,但新知也不局限於新知識、新認知,也可以是新方法、新資料、新故事、新視角等,是能給讀者帶來愉悅感的東西,因為讀者經由「閱讀」吸收了不曾擁有的東西。
說大家都懂的話
大家在寫作時也不要被篇幅限制,如果能用精練的語言講明白一件事情,那自然再好不過,長短並不是判斷文章好壞的標準,我們要用訊息量保證文章的價值,用資訊密度保證文章提供價值的效率。
提出一個好觀點,卻沒有好的案例去論證,會讓好觀點站不住腳;如果有好的案例,即使讀者最初不那麼認同你的觀點,最終也可能被說服。
大眾閱讀來說,好的內容是那些社會中大多數人踮起腳尖,恰好搆得著的內容,不會對大多數人的「智力」和「學識」構成嚴峻挑戰,同時又能讓大多數人感受到,閱讀比自己水準高一點點的內容時的美好,學會把複雜的東西寫得簡單,讓80%的人都能看懂。
好文章要提供新知、創造價值;訊息量大且密度大;邏輯性強、論證精彩;容易理解,不能高冷;最後是永遠有效的兩個字「真誠」。
選題標題的核心技巧
引發共鳴
什麼是共鳴?
心理學的解釋是:由別人的某種情緒,引起相同的情緒,所以能讓普羅大眾產生共鳴,切入生活、帶入職場,會是你的題目首選。
事件熱點
熱點是同一期間內,有更多人關注的某一事件,追熱點就是寫作者追求流量的過程中,必須要做的事,但要借用熱點賦能,而不是追熱點。
熱點事件發生時,媒體網友的集體討論,本身就是一場思維碰撞,從中觀察分析思考,一定能找到很多,自己特別想說的話、想寫的話題。
好文章的定義要做到傳播廣閱讀量高,因此選題五個要點 :
戳中普遍痛點。
引發群體共鳴。
製造身分認同。
借用熱點勢能。
多面向提供新知。
輸入新知
讀書是為了讓腦子裡的東西發生碰撞,立即輸入以觸發思考。
人的劣根性
人們面臨的問題,實都沒有變過,不論生理需求、物質需求還是精神需求,所以話題的核心,都源自人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每一代人反覆探討。
選題的方法
「直接分析型」找選題的方法有兩個:
關注人群找共同需求。
回歸自我找個人經驗。
「外部刺激型」找選題的方法有兩個:
立即輸入觸發思考。
關注熱點提取話題。
最後一個是看別人寫什麼,然後透過模仿和遷移轉換的方式,找到自己的主題。
好奇心
讓讀者忍不住點開看,激發好奇心是最常用最好用的一種技巧。
危機感
對危機敏感就是為了存活,因此激發危機感,就是最典型的製造生理性想看的標題方法。
有價值內容
看跟自己有關、對自己有用、有價值的內容,讀者閱讀方式一般為功利性閱讀。
如何建立正確的標題價值觀
一個好標題有很強的槓桿效應,是一篇好內容的完美推銷員,內容是 1,包裝是 0,沒有好內容,後面的 0 加的再多都沒用。
切忌別做標題黨,要透過真實、準確的表達,建立和讀者的長期信任關係。
標題不能高冷,要通俗易懂,好標題要吸引閱讀,又要促進轉發,要提高點擊率,又要實現目標讀者的精準定位。
從人性需求的角度去包裝、提高價值感,一般效果都不錯,擬標題的時候要回歸人性,回歸人的基礎作業系統「情緒」。
讓讀者願意讀完你的文章
開頭讓人想繼續閱讀
激起讀者的好奇心、探索慾,他就一定會往下看文章求答案、解疑惑。
我們需要更好的呈現,優化小標題、配圖、排版等,讓讀者閱讀體驗更好,完讀率更高。
結尾讓人更願意主動分享
金句能最大程度的激發大家共鳴、挑動讀者情緒。
提煉一句或幾句來點一下題,表達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核心觀點,也就是你寫這篇文章最想表達什麼。
寫文章是為了創造價值,結尾處強化文章價值,可以增強讀者的閱讀回報感、獲得感、啟發感,結尾可以提供話題促進傳播。
透過引用金句,強化主題製造共鳴,透過再一次強調文章價值,梳理文章重點的方式,強化文章的價值感。
設計小標題,大幅提高閱讀體驗
小標題安排好之後,文章邏輯性一定很強,表達上更加條理分明,讀者讀起來更加環環相扣,更加流暢,在閱讀過程中能更快、更準確的理解寫作意圖和文章內容,體驗更好。
剛點開一篇文章的時候,你多數帶著看一眼的心態,並非帶著很強的閱讀预期,所以點開後大多不是從頭開始讀,而是很快的滑動螢幕,看一下小標題。
如果小標題夠吸引人,可能你就會讀完這篇文章,在閱讀過程中你也會不停被下一個小標題吸引,然後繼續讀,小標題勾起你的注意讓你一步一步讀完這篇文章。
你在碎片化時代,讀者注意力容易分散,看長文章非常有壓力,但如果這篇文章結構非常清晰,分了幾大塊,每一塊都有一個非常吸引我的小標題,我可能就沒有壓力的。
設計排版
排版就是文章的門面,也是讀者的閱讀環境,優秀的排版自然人讓讀者更願意讀你的文章,是讀者閱讀體驗更好、提高文章完讀率。
排版是要把一篇幾千次的複雜文章「簡單化」、「模組化」、「結構化」,讓文章的呈現更有邏輯、更清晰,讓讀者更容易接受,能夠更高效閱讀,對於這一點一定要清楚掌握。
呈現內容時一定要具備優先順序思維,因為很難做到讓讀者從頭讀到尾,要突出和表現文章中更重要、更希望是讀者注意到的內容,突出重點有幾種常見方式,例如 : 加底色、邊框標粗體字、字型大小、特殊顏色,引出需要重點展示的內容。
捷運每到一站就會報站名,不然就會因為不知道到了哪一站而感到焦慮,我們在文章中也要給讀者設置這樣的站點,利用小標題當作報站名,讓讀者知道自己看到哪裡,接下來要看什麼內容,能幫助讀者更順利獲取資訊、理解文章,也能減輕讀者閱讀壓力,防止讀者注意力和耐心過快消耗。
很多人沒有耐心讀太長的文字,所以適當配圖,可以緩解讀者閱讀壓力,讓讀者得到暫時休息,更容易讀下去。
適當留白
合理的留白不僅能讓內容更具呼吸感,減輕讀者閱讀壓力,讓讀者與閱讀更加舒適、流暢,還能讓內容在呈現上張弛有度,更具美感。
哪些地方要特別注意留白 :
每一段與每一段之間,一定要空一行。
段首不要留白及不空格。
小標題上下要留白,而且要注意小標題下面的留白,要小於小標題上面的留白,這樣做是考慮到整體性。
文字注視和被注視的物件之間,不要留白。例如 : 圖片和文字註釋之間,不要留白。
數字、英文單詞、字母前後,要空格留白。
手機使用者體驗
建議兩個小標題之間,不超過兩個手機螢幕,大概就是正常手握的手機,然後拇指滑動螢幕,使用者每一個滑動三、四下,就會看到下一個標小標題,盡量不要超過五下,如果圖片特別多的話另當別論。
其實新媒體時代的文章,不用太強求簡潔凝煉,能把事情說清楚,能幫讀者理解內容,能吸睛反而是第一要求。
如今大家閱讀基本上都在手機端,因此在標題長度上有個大標準,手機螢幕五吋左右用 14 到 16級的字,不超過兩行就可以了。
可按手機螢幕大小,歸納出大概標準,不超過五行字為一段,會有比較好的體驗。
三或四行一段,是比較舒服的,一段文字最好不要超過八行。
提升文章質量
進行加法寫作,提高資訊總量
文章的訊息量,源自內容夠多的訊息量,就要有夠多的內容支撐,不是說要用內容來湊訊息量,而是要把該寫的寫完整。
假如跑出一個陌生概念卻不解釋、提及一件事卻又沒說明白、提到一個人卻又沒說是誰,都會讓讀者的閱讀體驗糟糕透頂。
不該省略的地方省略了,讀者讀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團團的疑問,閱讀流暢度不夠,讀者就容易失去耐心,甚至直接停止閱讀文章。
要提高文章資訊總量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
不該省略的訊息要補上。
已有的資訊要詳細。
增加論點面向。
增加論據數量。
進行「減法寫作」提高價值密度
「減法寫作」先減大、再減小。
減大是從文章整體入手,減小是從詞句細微處入手,所以減法寫作的第一步,是聚焦主題刪掉無關內容。
寫完之後,我們要做一次大刪減,不是單幾個字詞或是小細節,而是整體審視,先明確本篇文章的核心主題是什麼,然後一邊在心裡想著主題,一邊從頭到尾快速重讀一遍文章,遇到對主題沒說明的論點、論據,都果斷刪除,哪怕很精彩也是累贅。
如果讀者點進來,發現很多內容和主題無關,那你的文章對他來說,就是價值密度低、沒有閱讀價值。
「減法寫作」提醒我們要聚焦主題,不要貪多、不要節外生枝。
重複是最大的囉唆,是文章價值密度的毒藥,也是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
總之,我們要用更多案例論證,同一個觀點幾個案例的面向,一定要不同,這樣更有說服力。
讓文章邏輯嚴謹增加說服力
一直強調寫作要有邏輯,有邏輯的意義是什麼?
邏輯嚴謹就是順理成章、條理清晰、符合規律、意義就是讓人信服。
如何表達更有邏輯,如果要給一個建議,那就是結論先行,沒有哪一條比這條更重要。
先說結果、再說原因;先說目標、再說方法;先整體說、再展開說, 這就是我們在進行任何表達時,需要遵循的第一個原則,會讓你的邏輯更清晰。
讓文章論證精彩,提供共鳴和新知
論證精彩主要看兩點 :
是否能夠引發共鳴。
是否足夠顛覆認知。
什麼是共鳴描述的事物?
和讀者腦中本來就存在的事物,產生連接和共振,就是共鳴。
所以可以反問自己,這是大多數人都經歷過、有認同感的嗎? 如果是這個論點,就會讓人產生共鳴。
什麼是提供新知?
分兩個方面 :
第一、提供讀者沒想到的,人往往喜新厭舊,舊的東西會讓人乏味,而新鮮的東西可以給人刺激,所以對讀者來說,新鮮更能給人帶來滿足和愉悅感。
第二、已有的認知被顛覆了,你在多年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自以為對的經驗和認知被挑戰了,當然很多時候這些觀點,並不是真的顛覆認知,而是表達角度的創新。
每次遇到一個精彩案例,要去思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修改文章提升成稿效果
為什麼要修改文章?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修改文章,要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細節,也就是先改重要核心的東西。
開頭是否能引導文章的核心,有沒有吸引力、是不是大部分讀者感興趣的。
這時候要把自己放在讀者的位置上,用批判的眼光去看文章,如果開頭連自己都吸引不了,那多半也吸引不了讀者,記住開頭一大作用,是讓讀者繼續往下看文章。
看結尾有沒有扣緊主題,能不能製造共鳴、引發話題,以及最核心的,能不能刺激讀者主動分享文章。
看小標題和核心主題的關聯性,看每個小標題是否符合主題。
判斷小標題是否簡潔有力。
調整小標題之間的邏輯順序,看是否存在邏輯混亂、不流暢的地方。
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葉聖陶,談到寫作時說:「寫文章就是說話,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語言」文字,三樣其實都是一樣。」
主題上修改完成後,接下來就是對細節修改。
讀給自己聽、自己修改。
讀給別人聽、依別人聽後的反應,再來修改。
請別人讀給自己聽。
寫出吸引人的故事
最純粹的故事包括三個要素 : 衝突、行動、結局。
例如 : 一個人遇到麻煩,這是衝突;他必須去解決麻煩,這是行動;最後他成功或失敗了,這是結局。
中國傳統文學認為好的故事要有「起、承、轉、合」四個步驟。
「起」是原因用來引出故事,「承」是延伸捲入更多人物把故事鋪開,「轉」是讓劇情起伏不斷製造麻煩,「合」是結局失敗或成功都要有一個結果。
一個故事一定要有一個主題,否則只能算是一堆資料的堆積,讀者不知道作者要表達是什麼,就很難留下印象,檢驗一個故事的主題,是否明確故事,能被非常好的濃縮成一句話、或一個詞,就說明主題是明確、有利的。
寫出有價值的觀點
什麼是有價值的觀點?
能為讀者帶來改變,改變是多面向的,讀者看了你的文章,格局變大了、態度變積極了、認知改變了、行動轉變了、思維方式轉變了。
我們可以將觀點總結更清晰、明確,這種觀點具有提醒價值,推動價值很多時候,我們寫的觀點是大家都知道,但大家卻經常忘記,不一定去做、不一定能做到,寫作者就是一遍一遍的提醒大家,這很重要,要去做,這就是價值。
「逆向思考」是我工作生活中常用的思考方式,平時寫文章也會使用,總能讓我得到不一樣的觀點,並指導我做出與眾不同的事,在這時代與眾不同就是價值。
「獨立思考」很重要,可能能做到的人很少,因為總是習慣,從中如果想寫出有見地的觀點,可以從批判挑戰自己不認同的觀點開始。
觀點來自思考,透過不同思考方式能寫出不同的觀點。
「順向思考」有助提煉出大家普遍認同的觀點。
「逆向思考」有助寫出與眾不同的觀點。
「批判思考」有助寫出有獨特見地的觀點。
「遷移思考」有助寫出耳目一新的啟發性觀點。
我最終要的是:「人人輸出有價值的知識。」
寫出使人產生共鳴的金句
他們散落在文章中,就像一堆黃豆中的幾顆珍珠,一篇文章中那些出題單獨列出的,甚至被做成海報句子,如果讓你把一篇3000字文章,九成內容刪掉,剩下的應該就是金句。
金句有以下四個標準 :
短小精練一般是一兩句話。
郎朗上口讀起來節奏感比較好。
多為觀點行句子啟發感強引人共鳴。
一般和文章核心相關。
就像星空中那顆最亮的星,最引人注意能讓人產生共鳴。
重要觀點
重新定義輸入能力
很多人認為讀書、讀文章才是輸入, 萬事萬物皆可輸入、皆可輸出,其實這是一種強大的輸入思維。
為什麼那些學習高手的學習效率那麼高,因為他們有一個開放的思維,身處在這個世界中萬事、萬物,都是他們輸入學習的對象,不僅僅是讀書的時候才是輸入。
看是一種輸入,聽也是,我們一天大概有三成時間在聽,但絕大部分我們聽到的事情,通常是左耳進右耳出,並沒有輸入,有效利用聽到的那些內容,就多了一種重要輸入方式。
輸入不僅靠讀書,也可以靠人,每個人都是一座行走的圖書館。
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他在做跟你完全不一樣,你平時又沒有機會接觸的工作。
你難道沒有好奇心嗎?
難道你不想拓展一下自己的認知範圍嗎?
如果我們每天腦子裡,想著要寫點東西,那麼你就會渾身長滿觸角,你會認真觀察生活、聽人講話、問人問題,會更投入看影片電影,因為你需要不斷收集素材,養成時刻輸入的習慣。
重新定義是處理能力
寫作是一把輸入轉化為輸出的過程,推動這個轉化過程的,是你的資訊處理能力。
文章是寫作者精神的展現,輸入像一堆雜亂無章的文件,是寫作者不得不去處理的素材。
什麼是素材處理能力,我認為是篩選、歸納、提煉。
重新定義寫作能力
一切「表達」和「溝通」都是寫作。
聊天和寫作有很多共同點。
文章要有主題;聊天有話題。
文章要吸引讀者興趣;聊天要吸引對方興趣。
文章要傳達給讀者某些資訊;聊天要告訴對方某些事情。
文章要提供良好的閱讀體驗;聊天要營造良好的氣氛。
如今社交媒體發展迅速,通訊軟體聊天,是我們日常溝通的主要途徑,是最輕量化的寫作。
你每句話都能很準確的闡述想表達的意思嗎?
對方是否能一眼就看懂看懂後他能順利接收嗎?
這些都是可以提升寫作練習。
如果一個人連通訊軟體聊天都聊不好,那寫作絕對是問題,所以要把聊天當成一個訓練。
一個人只要踏入職場,幾乎離不開寫作,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職場中強制性的寫作需求,去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你學到的寫作技巧,也可以用來優化職場寫作。
用幾句話或幾段文字,發表感想、記錄生活,就是寫作的過程,而且是公開寫作。例如:臉書、IG。
可以養成寫評論或觀後感。對內容的評論、對某個觀點的解讀,閱讀時會更認真、吸收效率更高,也都會提高寫作能力。
不要把寫作狹隘的等同於,坐下來寫文章。所有表達溝通,都可以視為寫作。
如何打造寫作系統能力的穩定性
寫作,不是只有文字工作者才需要磨練的能力,人人都需要寫作能力。
寫作是經營人生的一項基礎能力,可以提高我們的表達和溝通能力,鍛鍊思考能力,促進成長的最好方式,是學習效果和個人能力的放大器。
堅持每天有一定量的閱讀,輸入持續累積、持續思考,這樣接下來的寫作中,才有新東西可以被持續增用。
想提高寫作水準,就要養成持續輸入的習慣,建立穩定的輸入系統,堅持讀好書、看優質文章、多累積經驗、多看好電影、跟水準高的人聊天…等,持續汲取協助的養分。
平時可以做筆記,做筆記不是寫文章,段落是碎片化的。
可以嘗試畫心智圖,心智圖可以讓我們梳理所讀、所學,內容的框架更容易理解,其內在邏輯,我們的學習會更有系統。
所謂輸出能力就是呈現能力,其實就是寫作技巧本身,你的選題能力、你標題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觀點提煉能力、編寫故事能力、排版能力、傳播能力、好文章的判斷能力,都更偏向於輸出能力。
寫作能力持續穩定進步,靠的是持續回饋,透過回饋看到你的優勢和不足。
寫出好文章,要靠整個寫作系統的支撐,因此如果想持續穩定的提高品質,就要圍繞「認知系統」、「輸入系統」、「處理系統」、「輸出系統」、「回饋系統」,這五個方面著手,搭建整個寫作系統。
我的寫作歷程
一開始犯的錯
最初寫文章的習慣,就是提筆就寫,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這樣寫會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很容易寫著寫著就跑偏了,最終寫出來的文章跟設想偏離很大。
會寫得很慢甚至寫不下去,文章最終可能變成邏輯混亂的流水帳。
會急於想要分享,沒有做精簡,也沒有重複去讀,導致很多重複字詞,在於重點很難聚焦。
認識正確寫作
在寫作前會先確立「核心主題」,再去標記出每個小標題,開始針對每個區塊做「連貫性」寫作,承上啟下。
「核心主題」就是想讓讀者接受的資訊或概念,建議讓讀者跟你一起思考,要不時地提問一下,邊看邊思考。
目的有了,目標族群有了,後續專注提升質量、價值感,還有完讀率。
並且透過延伸資料的蒐集,來佐證觀點,讓讀者更認同,也會讓文章更廣更深。
寫作給我的改變
在學習上目標更加明確,並且能精準歸納出重點,時間久了也很容易重點複習,分享給別人也能有條理。
無論在工作或是生活,都能做有邏輯性的表達,對於不同年齡層,也能用簡單、口語化的方式做表達。
在於觀察比以往更加細微,生活中處處都是題材,每個人都是有故事,開始學會傾聽、學會深思、學會回饋,會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世界。
繁雜的事情都能簡單化,在喧鬧的環境也學會更會沉澱內心,能由內而外去看世界。
寫作是讓自己學會表達的工具,也是能遺留給未來的智慧,當持續寫作相信您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從簡單的日記,最貼近自地生活的方式練習,會看到自己的成長,不仿列入每天寫出一點人事物的感恩條件,會起更大的化學變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