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1. 書籍基本資料介紹
  2. 寫作是甚麼?
  3. 寫作有甚麼好處?
  4. 怎麼開始寫作?
  5. 為什麼寫作能力,會有高低差別?
  6. 到底怎樣才算是好文章?
  7. 選題標題的核心技巧
  8. 如何建立正確的標題價值觀
  9. 讓讀者願意讀完你的文章
  10. 提升文章質量
  11. 重要觀點
  12. 我的寫作歷程

書籍基本資料介紹

【書名】:大人的11堂寫作課
【作者】:粥左羅
【出版社】:今周刊

寫作是甚麼?

寫作是甚麼?

寫作是對輸入進行思考後的輸出。
所以其中的三個核心要素是 「輸入」、「思考」、「輸出」。
其中 「輸入」是前提、「思考」是本質、「輸出」是結果。

寫作有甚麼好處?

對一件事情了解的程度

寫作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我們到底了解一件事情有多少,當想不明白,就寫不明白。

提升學習效果

寫作會逼著自己深度思考、吸收、處理、輸出知識,可以極大提升學習效果。
絕對是逼著自己每天成長、每天思考的重要手段。

打造「個人品牌」

Photo by Joao Tzanno on Unsplash

打造「個人品牌」

個人品牌就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中,對該領域的受眾,擁有比較一致的印象和口碑。

「個人品牌」包含三個要素 :
你在某個領域中有一定的知名度。
大家普遍都知道你是做什麼的。
大家在某方面信任你、依賴你。

打造個人品牌,簡單來說就是「技能定位」以及「持續曝光」,二者缺一不可,要持續曝光,就要借助寫作能力。

寫作也是個人能力的放大器,在社交媒體時代,擁有寫作能力,可以讓更多人注意、認可你,最終連結許多資源。

建構影響力

建構影響力的方法 :
寫作。
演講。

影響力是什麼?
就是你的個人品牌,良好的個人品牌,會給你帶來正面影響;惡劣的個人品牌,會帶來給你負面影響。

一個品牌形象被讀者記住,需要大量時間,注意這都是認知成本,如果你三不五時換一下,相當於你把之前形象累積的影響力,全部丟掉重新開始。

當你的名字、定位、標籤都確定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透過持續輸出,不斷強化你的個人品牌。

注重品質

注重品質

要注重品質,品牌的影響力,兩個面向 :
知名度。
美譽度。

「主題」要聚焦,不要什麼主題都寫,既然給自己定位,這個定位就不僅是你的個人品牌定位,也是你寫作內容定位。

「管道」要聚焦,內容平台是你獲得影響力,進行品牌經營的管道,你可以在多個管道寫作,但要選擇一個平台作為主場。

打造個人品牌,你需要的不是熱點帶來的流量,而是借助熱點流量,擴散自己的影響力。

寫作能力都是職場通用競爭力,因為表達、溝通、展示這三點

是每個人職場競爭力的基本面,建立你在公司的影響力,也讓更多人看到你的能力,進一步獲得更多資源和機運;同時提升在產業中的知名度,讓產業的人、公司潛在合作伙伴,知道你、認可你,是為了尋找外部新機會。

這個「知識付費」盛行時代,任何能力都可以變成課程。

重複銷售你的時間

重複銷售你的時間

和一個人分享、和給一群人分享,講的東西是一樣,但後者的效率是前者的十倍、百倍、千倍,甚至萬倍。

例如 : 一年前寫的文章,到今天依然有人在看、明年還會有人在看、不斷有人在看,而我不需要再付出時間。

寫作就是高效交付工具,可以同樣時間內成批量交付你的價值。

能累積的技能

千萬不要等準備好了再開始寫,先用行動就成功了一半,不要有完美主義,好文筆是練出來的,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從寫好一段話開始寫作,堅持用正確的方法,持續訓練,一定會越寫越好,我們寫的每一篇,都是在為下一篇文章做準備。

寫作具有極強的「時間累積性」和「保值性」,這項的軟性技能越早開始培養,一旦形成,別人無法在短時間內超過你。

怎麼開始寫作?

怎麼開始寫作?

多方嘗試後,找到自己的定位

可以先從自己的「興趣」或是「專業領域」開始,不要太在意市場、更不要跟風。如果你寫的不是你熱愛的,注定不會長久。

能給你帶來持續的滿足感,可以一直為其投入時間,時間久了就會做得比別人好。

一開始可以多嘗試,但在多方嘗試之後,一定要固定下來,在一個領域持續的寫,千萬不要什麼都寫。

深耕領域

對一個領域知道的越深入,困惑也就越多,就能提出很多好問題,所以第一步就是廣泛、大量、有深度的閱讀這個領域的好文章。

有一套自己的寫作公式

有一套自己的寫作公式

靈感重要嗎?
不重要,因為靈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既不穩定又不持續。

所謂寫作公式,只是提供一個行文方向,並不限制寫作者的「獨特思考」和「個性發揮」。

讓寫作成為習慣

在一天中可能產生一些點什麼的衝動,不要壓制他,不要說等晚上再寫,可以馬上寫起來,平時可以用手機備忘錄記下這些東西,沒時間多寫可以只寫幾個關鍵字,等有時間再去整理。

如果你每天都要寫,必定在一段時間後進入主題短缺狀態,每次想寫卻不知道寫什麼,我建議是隨意一些,最初為了讓自己養成寫作習慣,你可以為了寫而寫。

你可以寫原創觀點,也可以寫看完某個觀點的感受,可以自己寫故事,也可以寫聽聞某個故事的啟發,還可以記錄生活和工作的一些人和事,或寫寫當下的心情。

偶爾嘗試一下沒寫過的題材,會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有不舒服感、也會有很多新鮮感。

保持學習一直看新東西、學新東西、經歷新的事,你的世界永遠是新鮮的,你永遠是充滿好奇的,你的寫作也是新鮮的。

為什麼不能等想清楚了再寫?

Photo by Magnet.me on Unsplash

為什麼不能等想清楚了再寫?

寫作多年最大感受就是「寫作不能等待」,有時候我想寫一篇文章然後就一直想,半天過去了卻一個字都沒有寫。

馬雲在一次演講中說:「創業者就是要在一切都未就緒的時候去做,如果什麼事情都準備好了,我就不會成功了。」

隨時隨地將斷片的思路和靈感寫在紙上,為大腦減壓,在紙上完成整合,寫作是一個動態過程,只能在寫的過程中想清楚,一直想不落筆記錄,你的大腦負荷會越來越重,很容易把稍縱即逝的想法忘掉。

一旦開始寫,就會不斷找新素材組合資訊,這個過程會觸發你很多新靈感,如果不動筆寫,就不會有這些靈感,所以不要過於沉浸在想法當中。

寫作者都有拖延症,治療寫作拖延症,最好的辦法就是寫下第一句。

寫下第一句就會有第一段,寫下第一段就會有第二段,所以想清楚再寫,是大多寫作者最常用的拖延藉口,想100句不如寫下一句,開始寫就會停止拖延。

高效寫作中,最重要的思維是「推進思維」,不要站在原地,要一直往前拱,寫作不一定要從第一句寫到最後一句,我的寫作習慣是,開始寫作後,哪個點推進的更快,我就先搞定它,千萬不要停下來發呆,要一直往前推進。

寫作是一件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這個過程沒有捷徑,要不斷地思考,要一字一句的寫,寫作之難,難在開始。

完成和完美哪個重要?
當然是完美。

但是要先成稿,沒寫出來的文章,都不能成為文章,只能算內心的想法。

你要寫文章,就要把內心的想法,透過文字表達出來,沒有具象的文字,又如何去評判抽象想法的好壞,如何進行修改。

有句話說先行動起來,就成功一半,寫作也是如此,沒有人能一步到位,寫出完美文章,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寫作要遵循先「完成」、再「完美」的原則,先「成稿」、再「修改」。

克服拖延症提高成稿速度

確定「截止時間」,截止時間就是第一生產力,一件事如果沒有最後期限,沒有非做不可的理由,就很容易拖延。

寫作時盡量不看訊息、不回訊息、不瀏覽社群網站、不想其他事情,戴上降噪耳機,全身心進入忘我狀態,這時候效率會特別高,你可以試試。

可以分解任務目標,降低行動門檻,不要有完美主義,傾向先快速搞定初稿,寫作時盡量讓自己處於安靜,不被打擾的環境,可以嘗試公開承諾立下目標,借助外在監督自己行動。

為什麼寫作能力,會有高低差別?

為什麼寫作能力,會有高低差別?

思考高度

新手和高手的差距,除了遣詞造句能力,「思考高度」是最核心的東西。

面對同一件事情,別人能看到一點,你能看到五點;
別人能看到五點,你能看到五點之間的連繫;
別人看到這五點之間的聯繫,你還能看到這事情的五點和另外一件事的三點的內在關係。

如何提高思考高度?

如何提高思考高度?

拉開大家「思考高度」差距的,也有一個核心指標,你的「輸入」。

沒有持續、大量、優質的輸入,你的思考和輸出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寫什麼都有心無力。

沒有數量就沒有品質

在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相當的情況下、一個每年都500萬字的人和一個每年都50萬字的人,他們寫作能力注定是不同的。

高手的戰略是關注「持續性」和「穩定性」,堅持每天讀一個小時,讀完不是目的、吸收才是。

高品質輸入

只有不斷進行高品質輸入,才能不斷掌握新知,獲得新觀點、產生新思考。

閱讀時的技巧

閱讀時的技巧

要帶著「目的」和「預期」閱讀,並且更聚焦進行「主題式」閱讀。

可以養成「邊讀邊思考」甚至「做筆記的習慣」,帶著「批判性思維」和「學習的心態」,在閱讀過程中,要不斷帶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場景。

閱讀後的思考

提高思考力要從「習慣性追問事物的本質」開始。

有句成語叫融會貫通,我的理解就是把散落的知識點,織成一張知識網,每一個知識點都和其他知識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要習慣性的建立知識間的各種連結。

當學到一個新的知識點時,要思考這個知識點,可以被哪些知識解釋,又可以去解釋哪些知識;這個知識點又和哪些知識點相似。

寫出觀點

想提高寫作能力,還要磨練「寫觀點」的能力。

人內心還是追求進步積極向上的,我們還是希望在一件事情中獲得啟發,使自己進步。

願意公開寫作

「公開寫作」會給寫作,增加很多外部壓力。

你會想如何讓別人清楚理解自己要表達的意思;
如何傳遞更多價值,讓別人讀完有所收穫;
如何讓更多人看到;
如何讓別人讀得下去;
如何排版讓大家看得更舒服;
如何讓更多人喜歡。

無論是將作品發給朋友、公司社群、學習社團,還是發到大眾媒體、通訊軟體、網路論壇,公開寫作會讓你感受到很多外部壓力,這些會讓你更認真對待寫作這件事情,進而提高對寫作的自我要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侷限,寫完文章不發表,就永遠拿不到這個世界,對這篇文章的真實回饋,想改進都無從下手,一篇文章公開發表後,你可以馬上得到來自真實世界的回饋。

「完整的寫作」應該包括作者、讀者、內容、互動,缺少這些要素中的某一點都是不完整的寫作。

透過公開寫作,可以借助外部壓力提高自己的寫作標準借助外部回饋提升自己的寫作技巧借助外部激勵驅使自己長期寫下去

到底怎樣才算是好文章?

到底怎樣才算是好文章?

內容擁有讀者所沒有的東西

閱讀是讀者的自我完善,需要從你的文字中,汲取他身上本來沒有的東西。

新知的「知」代表知識、認知,但新知也不局限於新知識、新認知,也可以是新方法、新資料、新故事、新視角等,是能給讀者帶來愉悅感的東西,因為讀者經由「閱讀」吸收了不曾擁有的東西。

說大家都懂的話

大家在寫作時也不要被篇幅限制,如果能用精練的語言講明白一件事情,那自然再好不過,長短並不是判斷文章好壞的標準,我們要用訊息量保證文章的價值,用資訊密度保證文章提供價值的效率。

提出一個好觀點,卻沒有好的案例去論證,會讓好觀點站不住腳;如果有好的案例,即使讀者最初不那麼認同你的觀點,最終也可能被說服。

大眾閱讀來說,好的內容是那些社會中大多數人踮起腳尖,恰好搆得著的內容,不會對大多數人的「智力」和「學識」構成嚴峻挑戰,同時又能讓大多數人感受到,閱讀比自己水準高一點點的內容時的美好,學會把複雜的東西寫得簡單,讓80%的人都能看懂。

好文章要提供新知、創造價值;訊息量大且密度大;邏輯性強、論證精彩;容易理解,不能高冷;最後是永遠有效的兩個字「真誠」。

選題標題的核心技巧

選題標題的核心技巧

引發共鳴

什麼是共鳴?
心理學的解釋是:由別人的某種情緒,引起相同的情緒,所以能讓普羅大眾產生共鳴,切入生活、帶入職場,會是你的題目首選。

事件熱點

熱點是同一期間內,有更多人關注的某一事件,追熱點就是寫作者追求流量的過程中,必須要做的事,但要借用熱點賦能,而不是追熱點。

熱點事件發生時,媒體網友的集體討論,本身就是一場思維碰撞,從中觀察分析思考,一定能找到很多,自己特別想說的話、想寫的話題。

好文章的定義要做到傳播廣閱讀量高,因此選題五個要點 :
戳中普遍痛點。
引發群體共鳴。
製造身分認同。
借用熱點勢能。
多面向提供新知。

輸入新知

讀書是為了讓腦子裡的東西發生碰撞,立即輸入以觸發思考。

人的劣根性

人們面臨的問題,實都沒有變過,不論生理需求、物質需求還是精神需求,所以話題的核心,都源自人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每一代人反覆探討。

選題的方法

「直接分析型」找選題的方法有兩個:
關注人群找共同需求。
回歸自我找個人經驗。

「外部刺激型」找選題的方法有兩個:
立即輸入觸發思考。
關注熱點提取話題。

最後一個是看別人寫什麼,然後透過模仿和遷移轉換的方式,找到自己的主題。

好奇心

讓讀者忍不住點開看,激發好奇心是最常用最好用的一種技巧。

危機感

對危機敏感就是為了存活,因此激發危機感,就是最典型的製造生理性想看的標題方法。

有價值內容

看跟自己有關、對自己有用、有價值的內容,讀者閱讀方式一般為功利性閱讀。

如何建立正確的標題價值觀

一個好標題有很強的槓桿效應,是一篇好內容的完美推銷員,內容是 1,包裝是 0,沒有好內容,後面的 0 加的再多都沒用。

切忌別做標題黨,要透過真實、準確的表達,建立和讀者的長期信任關係。

標題不能高冷,要通俗易懂,好標題要吸引閱讀,又要促進轉發,要提高點擊率,又要實現目標讀者的精準定位。

從人性需求的角度去包裝、提高價值感,一般效果都不錯,擬標題的時候要回歸人性,回歸人的基礎作業系統「情緒」。

讓讀者願意讀完你的文章

讓讀者願意讀完你的文章

開頭讓人想繼續閱讀

激起讀者的好奇心、探索慾,他就一定會往下看文章求答案、解疑惑。

我們需要更好的呈現,優化小標題、配圖、排版等,讓讀者閱讀體驗更好,完讀率更高。

結尾讓人更願意主動分享

結尾讓人更願意主動分享

金句能最大程度的激發大家共鳴、挑動讀者情緒。

提煉一句或幾句來點一下題,表達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核心觀點,也就是你寫這篇文章最想表達什麼。

寫文章是為了創造價值,結尾處強化文章價值,可以增強讀者的閱讀回報感、獲得感、啟發感,結尾可以提供話題促進傳播。

透過引用金句,強化主題製造共鳴,透過再一次強調文章價值,梳理文章重點的方式,強化文章的價值感。

設計小標題,大幅提高閱讀體驗

小標題安排好之後,文章邏輯性一定很強,表達上更加條理分明,讀者讀起來更加環環相扣,更加流暢,在閱讀過程中能更快、更準確的理解寫作意圖和文章內容,體驗更好。

剛點開一篇文章的時候,你多數帶著看一眼的心態,並非帶著很強的閱讀预期,所以點開後大多不是從頭開始讀,而是很快的滑動螢幕,看一下小標題。

如果小標題夠吸引人,可能你就會讀完這篇文章,在閱讀過程中你也會不停被下一個小標題吸引,然後繼續讀,小標題勾起你的注意讓你一步一步讀完這篇文章。

你在碎片化時代,讀者注意力容易分散,看長文章非常有壓力,但如果這篇文章結構非常清晰,分了幾大塊,每一塊都有一個非常吸引我的小標題,我可能就沒有壓力的。

設計排版

設計排版

排版就是文章的門面,也是讀者的閱讀環境,優秀的排版自然人讓讀者更願意讀你的文章,是讀者閱讀體驗更好、提高文章完讀率。

排版是要把一篇幾千次的複雜文章「簡單化」、「模組化」、「結構化」,讓文章的呈現更有邏輯、更清晰,讓讀者更容易接受,能夠更高效閱讀,對於這一點一定要清楚掌握。

呈現內容時一定要具備優先順序思維,因為很難做到讓讀者從頭讀到尾,要突出和表現文章中更重要、更希望是讀者注意到的內容,突出重點有幾種常見方式,例如 : 加底色、邊框標粗體字、字型大小、特殊顏色,引出需要重點展示的內容。

捷運每到一站就會報站名,不然就會因為不知道到了哪一站而感到焦慮,我們在文章中也要給讀者設置這樣的站點,利用小標題當作報站名,讓讀者知道自己看到哪裡,接下來要看什麼內容,能幫助讀者更順利獲取資訊、理解文章,也能減輕讀者閱讀壓力,防止讀者注意力和耐心過快消耗。

很多人沒有耐心讀太長的文字,所以適當配圖,可以緩解讀者閱讀壓力,讓讀者得到暫時休息,更容易讀下去。

適當留白

適當留白

合理的留白不僅能讓內容更具呼吸感,減輕讀者閱讀壓力,讓讀者與閱讀更加舒適、流暢,還能讓內容在呈現上張弛有度,更具美感。

哪些地方要特別注意留白 :
每一段與每一段之間,一定要空一行。
段首不要留白及不空格。
小標題上下要留白,而且要注意小標題下面的留白,要小於小標題上面的留白,這樣做是考慮到整體性。
文字注視和被注視的物件之間,不要留白。例如 : 圖片和文字註釋之間,不要留白。
數字、英文單詞、字母前後,要空格留白。

手機使用者體驗

Photo by Firos nv on Unsplash

手機使用者體驗

建議兩個小標題之間,不超過兩個手機螢幕,大概就是正常手握的手機,然後拇指滑動螢幕,使用者每一個滑動三、四下,就會看到下一個標小標題,盡量不要超過五下,如果圖片特別多的話另當別論。

其實新媒體時代的文章,不用太強求簡潔凝煉,能把事情說清楚,能幫讀者理解內容,能吸睛反而是第一要求。

如今大家閱讀基本上都在手機端,因此在標題長度上有個大標準,手機螢幕五吋左右用 14 到 16級的字,不超過兩行就可以了。

可按手機螢幕大小,歸納出大概標準,不超過五行字為一段,會有比較好的體驗。

三或四行一段,是比較舒服的,一段文字最好不要超過八行。

提升文章質量

進行加法寫作,提高資訊總量

文章的訊息量,源自內容夠多的訊息量,就要有夠多的內容支撐,不是說要用內容來湊訊息量,而是要把該寫的寫完整。

假如跑出一個陌生概念卻不解釋、提及一件事卻又沒說明白、提到一個人卻又沒說是誰,都會讓讀者的閱讀體驗糟糕透頂。

不該省略的地方省略了,讀者讀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團團的疑問,閱讀流暢度不夠,讀者就容易失去耐心,甚至直接停止閱讀文章。

要提高文章資訊總量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
不該省略的訊息要補上。
已有的資訊要詳細。
增加論點面向。
增加論據數量。

進行「減法寫作」提高價值密度

「減法寫作」先減大、再減小。

減大是從文章整體入手,減小是從詞句細微處入手,所以減法寫作的第一步,是聚焦主題刪掉無關內容。

寫完之後,我們要做一次大刪減,不是單幾個字詞或是小細節,而是整體審視,先明確本篇文章的核心主題是什麼,然後一邊在心裡想著主題,一邊從頭到尾快速重讀一遍文章,遇到對主題沒說明的論點、論據,都果斷刪除,哪怕很精彩也是累贅。

如果讀者點進來,發現很多內容和主題無關,那你的文章對他來說,就是價值密度低、沒有閱讀價值。

「減法寫作」提醒我們要聚焦主題,不要貪多、不要節外生枝。

重複是最大的囉唆,是文章價值密度的毒藥,也是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

總之,我們要用更多案例論證,同一個觀點幾個案例的面向,一定要不同,這樣更有說服力。

讓文章邏輯嚴謹增加說服力

一直強調寫作要有邏輯,有邏輯的意義是什麼?
邏輯嚴謹就是順理成章、條理清晰、符合規律、意義就是讓人信服。

如何表達更有邏輯,如果要給一個建議,那就是結論先行,沒有哪一條比這條更重要。

先說結果、再說原因;先說目標、再說方法;先整體說、再展開說, 這就是我們在進行任何表達時,需要遵循的第一個原則,會讓你的邏輯更清晰。

讓文章論證精彩,提供共鳴和新知

論證精彩主要看兩點 :
是否能夠引發共鳴。
是否足夠顛覆認知。

什麼是共鳴描述的事物?
和讀者腦中本來就存在的事物,產生連接和共振,就是共鳴。

所以可以反問自己,這是大多數人都經歷過、有認同感的嗎? 如果是這個論點,就會讓人產生共鳴。

什麼是提供新知?
分兩個方面 :
第一、提供讀者沒想到的,人往往喜新厭舊,舊的東西會讓人乏味,而新鮮的東西可以給人刺激,所以對讀者來說,新鮮更能給人帶來滿足和愉悅感。

第二、已有的認知被顛覆了,你在多年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自以為對的經驗和認知被挑戰了,當然很多時候這些觀點,並不是真的顛覆認知,而是表達角度的創新。

每次遇到一個精彩案例,要去思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修改文章提升成稿效果

為什麼要修改文章?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修改文章,要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細節,也就是先改重要核心的東西。

開頭是否能引導文章的核心,有沒有吸引力、是不是大部分讀者感興趣的。

這時候要把自己放在讀者的位置上,用批判的眼光去看文章,如果開頭連自己都吸引不了,那多半也吸引不了讀者,記住開頭一大作用,是讓讀者繼續往下看文章。

看結尾有沒有扣緊主題,能不能製造共鳴、引發話題,以及最核心的,能不能刺激讀者主動分享文章。

看小標題和核心主題的關聯性,看每個小標題是否符合主題。
判斷小標題是否簡潔有力。
調整小標題之間的邏輯順序,看是否存在邏輯混亂、不流暢的地方。

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葉聖陶,談到寫作時說:「寫文章就是說話,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語言」文字,三樣其實都是一樣。」

主題上修改完成後,接下來就是對細節修改。

讀給自己聽、自己修改。
讀給別人聽、依別人聽後的反應,再來修改。
請別人讀給自己聽。

寫出吸引人的故事

最純粹的故事包括三個要素 : 衝突、行動、結局。
例如 : 一個人遇到麻煩,這是衝突;他必須去解決麻煩,這是行動;最後他成功或失敗了,這是結局。

中國傳統文學認為好的故事要有「起、承、轉、合」四個步驟。
「起」是原因用來引出故事,「承」是延伸捲入更多人物把故事鋪開,「轉」是讓劇情起伏不斷製造麻煩,「合」是結局失敗或成功都要有一個結果。

一個故事一定要有一個主題,否則只能算是一堆資料的堆積,讀者不知道作者要表達是什麼,就很難留下印象,檢驗一個故事的主題,是否明確故事,能被非常好的濃縮成一句話、或一個詞,就說明主題是明確、有利的。

寫出有價值的觀點

什麼是有價值的觀點?
能為讀者帶來改變,改變是多面向的,讀者看了你的文章,格局變大了、態度變積極了、認知改變了、行動轉變了、思維方式轉變了。

我們可以將觀點總結更清晰、明確,這種觀點具有提醒價值,推動價值很多時候,我們寫的觀點是大家都知道,但大家卻經常忘記,不一定去做、不一定能做到,寫作者就是一遍一遍的提醒大家,這很重要,要去做,這就是價值。

「逆向思考」是我工作生活中常用的思考方式,平時寫文章也會使用,總能讓我得到不一樣的觀點,並指導我做出與眾不同的事,在這時代與眾不同就是價值。

「獨立思考」很重要,可能能做到的人很少,因為總是習慣,從中如果想寫出有見地的觀點,可以從批判挑戰自己不認同的觀點開始。

觀點來自思考,透過不同思考方式能寫出不同的觀點。
「順向思考」有助提煉出大家普遍認同的觀點。
「逆向思考」有助寫出與眾不同的觀點。
「批判思考」有助寫出有獨特見地的觀點。
「遷移思考」有助寫出耳目一新的啟發性觀點。

我最終要的是:「人人輸出有價值的知識。」

寫出使人產生共鳴的金句

寫出使人產生共鳴的金句

他們散落在文章中,就像一堆黃豆中的幾顆珍珠,一篇文章中那些出題單獨列出的,甚至被做成海報句子,如果讓你把一篇3000字文章,九成內容刪掉,剩下的應該就是金句。

金句有以下四個標準 :
短小精練一般是一兩句話。
郎朗上口讀起來節奏感比較好。
多為觀點行句子啟發感強引人共鳴。
一般和文章核心相關。

就像星空中那顆最亮的星,最引人注意能讓人產生共鳴。

重要觀點

重要觀點

重新定義輸入能力

很多人認為讀書、讀文章才是輸入, 萬事萬物皆可輸入、皆可輸出,其實這是一種強大的輸入思維。

為什麼那些學習高手的學習效率那麼高,因為他們有一個開放的思維,身處在這個世界中萬事、萬物,都是他們輸入學習的對象,不僅僅是讀書的時候才是輸入。

看是一種輸入,聽也是,我們一天大概有三成時間在聽,但絕大部分我們聽到的事情,通常是左耳進右耳出,並沒有輸入,有效利用聽到的那些內容,就多了一種重要輸入方式。

輸入不僅靠讀書,也可以靠人,每個人都是一座行走的圖書館。

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他在做跟你完全不一樣,你平時又沒有機會接觸的工作。
你難道沒有好奇心嗎?
難道你不想拓展一下自己的認知範圍嗎?

如果我們每天腦子裡,想著要寫點東西,那麼你就會渾身長滿觸角,你會認真觀察生活、聽人講話、問人問題,會更投入看影片電影,因為你需要不斷收集素材,養成時刻輸入的習慣。

重新定義是處理能力

寫作是一把輸入轉化為輸出的過程,推動這個轉化過程的,是你的資訊處理能力。

文章是寫作者精神的展現,輸入像一堆雜亂無章的文件,是寫作者不得不去處理的素材。

什麼是素材處理能力,我認為是篩選、歸納、提煉。

重新定義寫作能力

一切「表達」和「溝通」都是寫作。

聊天和寫作有很多共同點。
文章要有主題;聊天有話題。
文章要吸引讀者興趣;聊天要吸引對方興趣。
文章要傳達給讀者某些資訊;聊天要告訴對方某些事情。
文章要提供良好的閱讀體驗;聊天要營造良好的氣氛。

如今社交媒體發展迅速,通訊軟體聊天,是我們日常溝通的主要途徑,是最輕量化的寫作。

你每句話都能很準確的闡述想表達的意思嗎?
對方是否能一眼就看懂看懂後他能順利接收嗎?
這些都是可以提升寫作練習。

如果一個人連通訊軟體聊天都聊不好,那寫作絕對是問題,所以要把聊天當成一個訓練。

一個人只要踏入職場,幾乎離不開寫作,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職場中強制性的寫作需求,去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你學到的寫作技巧,也可以用來優化職場寫作。

用幾句話或幾段文字,發表感想、記錄生活,就是寫作的過程,而且是公開寫作。例如:臉書、IG。

可以養成寫評論或觀後感。對內容的評論、對某個觀點的解讀,閱讀時會更認真、吸收效率更高,也都會提高寫作能力。

不要把寫作狹隘的等同於,坐下來寫文章。所有表達溝通,都可以視為寫作。

如何打造寫作系統能力的穩定性

如何打造寫作系統能力的穩定性

寫作,不是只有文字工作者才需要磨練的能力,人人都需要寫作能力。

寫作是經營人生的一項基礎能力,可以提高我們的表達和溝通能力,鍛鍊思考能力,促進成長的最好方式,是學習效果和個人能力的放大器。

堅持每天有一定量的閱讀,輸入持續累積、持續思考,這樣接下來的寫作中,才有新東西可以被持續增用。

想提高寫作水準,就要養成持續輸入的習慣,建立穩定的輸入系統,堅持讀好書、看優質文章、多累積經驗、多看好電影、跟水準高的人聊天…等,持續汲取協助的養分。

平時可以做筆記,做筆記不是寫文章,段落是碎片化的。

可以嘗試畫心智圖,心智圖可以讓我們梳理所讀、所學,內容的框架更容易理解,其內在邏輯,我們的學習會更有系統。

所謂輸出能力就是呈現能力,其實就是寫作技巧本身,你的選題能力、你標題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觀點提煉能力、編寫故事能力、排版能力、傳播能力、好文章的判斷能力,都更偏向於輸出能力。

寫作能力持續穩定進步,靠的是持續回饋,透過回饋看到你的優勢和不足。

寫出好文章,要靠整個寫作系統的支撐,因此如果想持續穩定的提高品質,就要圍繞「認知系統」、「輸入系統」、「處理系統」、「輸出系統」、「回饋系統」,這五個方面著手,搭建整個寫作系統。

我的寫作歷程

一開始犯的錯

最初寫文章的習慣,就是提筆就寫,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這樣寫會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很容易寫著寫著就跑偏了,最終寫出來的文章跟設想偏離很大。

會寫得很慢甚至寫不下去,文章最終可能變成邏輯混亂的流水帳。

會急於想要分享,沒有做精簡,也沒有重複去讀,導致很多重複字詞,在於重點很難聚焦。

認識正確寫作

在寫作前會先確立「核心主題」,再去標記出每個小標題,開始針對每個區塊做「連貫性」寫作,承上啟下。

「核心主題」就是想讓讀者接受的資訊或概念,建議讓讀者跟你一起思考,要不時地提問一下,邊看邊思考。

目的有了,目標族群有了,後續專注提升質量、價值感,還有完讀率。

並且透過延伸資料的蒐集,來佐證觀點,讓讀者更認同,也會讓文章更廣更深。

寫作給我的改變

在學習上目標更加明確,並且能精準歸納出重點,時間久了也很容易重點複習,分享給別人也能有條理。

無論在工作或是生活,都能做有邏輯性的表達,對於不同年齡層,也能用簡單、口語化的方式做表達。

在於觀察比以往更加細微,生活中處處都是題材,每個人都是有故事,開始學會傾聽、學會深思、學會回饋,會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世界。

繁雜的事情都能簡單化,在喧鬧的環境也學會更會沉澱內心,能由內而外去看世界。

寫作是讓自己學會表達的工具,也是能遺留給未來的智慧,當持續寫作相信您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從簡單的日記,最貼近自地生活的方式練習,會看到自己的成長,不仿列入每天寫出一點人事物的感恩條件,會起更大的化學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