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基本資料介紹

【書名】: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作者】:劉潤
【出版社】:時報出版

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

現象看到事物本質

普通人只能看到事物的現象,優秀的人總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

飛機強化案例

二戰時期,盟軍的轟炸機損失很大,少部分返回的飛機機翼佈滿彈孔,於是司令決定用鋼甲強化機翼。

但一位擔任盟軍顧問的統計學家說 : 「司令,你看到機翼種但還能飛回來,也許正因為它很堅固。機頭和機尾沒有中彈,也許正是因為這些一但中彈,飛機就飛不回來了。」

司令大驚,趕緊派軍隊去戰地檢查飛機殘骸。果然,被擊落的飛機,都是機頭、機尾中彈。

飛回來的飛機,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沒有被擊落,只有被擊落的飛機才知道。

但是,被擊落的飛機,已經永遠無法開口了。

飛機強化核心

「假設」→「驗證」→「結論」→「調整」。

分粥案例

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幾個和尚,他們每天都是同吃一桶粥,但粥總是分的不公平,負責分粥的人碗裡的粥總是又稠又多。

A方案 : 於是他們選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和尚來分粥,但結果並沒有改變,甚至還出現了腐敗,有人賄賂負責分粥的和尚,看來這方法不可取。

B方案 : 後來乾脆輪流分粥,看似公平的方法,但結果導致每個人再輪到分粥那天,都匯給自己分到又稠又多的粥,而其他日子哩,都是清湯寡水。

C方案 : 這時有人提出 : 「我們還是輪流分粥,但這次不是分好一碗就拿走,而是分粥的那個人最後拿。」

奇蹟出現了,採取C方案,每天的粥都分得特別公平,因為分粥的那個人,如果分的不公平,自己就得挨餓。

用分粥看懂流程、制度、系統

「流程」分粥的線性、連貫的過程。

「制度」不可以賄賂分粥的人、順序輪流分粥制度。

「系統」選出德高望重人的系統、輪流分粥的系統、分粥人最後拿的系統。

分粥核心

「流程優化」原來可能需要13步,經過優化只需7步。

原來流程可能要8個人,現在只需要3個人。

「流程優化」都是為了更高效率完成某件事情,進行一些改變和優化。

凡事皆有流程,只是效率有高低之分。

降落傘的案例

改變流程、改變制度是管理;改變系統、改變模型是治理。

頂尖優秀的人,都是用治理方式。

二戰期間,美國空軍降落傘的合格率只有99.9%。

也就是說每1000個跳傘的士兵中,就有一個人因為降落傘的原因喪命。

軍方要求必須達到100%合格率,廠商竭盡全力,沒有辦法提高。

怎麼辦?

要改變制度,嚴厲處罰?

要改變流程,用更多人力檢查?

都不需要,軍方改變檢查系統,每次交貨前,隨機挑幾個降落傘,讓廠商負責人跳傘檢測,從此合格率100%。

複利思維

如果一個人每天都能進步1%,1年後,他的能力會提升38倍。

相反的,如果他每天都退步1%,1年後,他所有能力幾乎都消失。

【歡迎延伸閱讀】 習慣的複利 《原子習慣》,財富的複利《致富心態》

「複利效應」不是「暴富效應」

太多人把「複利效應」當成快速致富的通道。

他恰恰是一個極度仰賴長期的概念,需要足夠時間醞釀發酵,短時間內無法體現的。

「高收益」才是複利效應的核心。

巴菲特真正令人折服的地方,不是在於他貫徹「複利效應」,而是他有辦法維持30%的年化收益長達30年。

數學思維

很多人會問 : 「我是成為一個全才,把20個領域都試遍更容易成功;還是成為一個專才,在一個領域深耕更容易成功?」

機率論會告訴你,成為專才,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理解這點,會明白,創業要專注,不要做太多事,如果太多事,本來20%的成功機率,就只剩下1%,成功可能性就會更小。

甚麼是微積分?

牛頓發明的。

「微分」,用「無窮小」的概念幫我們把握「瞬間的規律」。

「積分」與微分相反,是反映瞬間變數的「累積效應」。

宏觀上,我們看到位移,微觀上,其實是每一個「瞬間速度的累積」。

位移的增速,就是從宏觀回到微觀,觀察「瞬間」的速度。這就是「微分」。

宏觀上,我們看到位移;微觀上,整個過程是從「加速度開始累積」。

加速度累積→變成速度;速度累積→變成位移。這就是「積分」。

微積分的核心

吳軍老師向年輕人提議過 : 「不要在乎第一份薪水,一開始拿多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增速。」

微積分的思維方式,本質來說就是用「動態」眼光看問題。

一件事情結果不是瞬間產生的,而是長期累積效應造成;出了問題,不要只看當時的瞬間,要宏觀一直追朔到微觀,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有點像馬斯克愛用的第一性原理 )

數字的方向性

假如你拖著一箱子往東走,你力氣有30牛頓。

這時來了一個人,把箱子往西拉,他力氣只有20牛頓。

這時候箱子還是會跟著你往東走,但速度會慢下來,因為只剩下10牛頓。

將這邏輯應用在公司上,如果方向不同,最終會彼此互相牽制,彼此消耗時間、體力、腦力。

「商業模式」就是與「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

過去,如果想開一家餐廳,座辦公大樓的白領們午餐的生意,怎麼做?

會在離大樓儘量近的地方租個店鋪,最好還是臨街的店面。

因為到了中午,大樓的白領會下樓吃飯,但午休時間有限,他們不可能走到很遠地方,所以離公司近的店面,生意就越好。

現在,很多外賣APP,這些平台,讓大樓裡的白領不再需要走出公司,在辦公室就把午餐問題解決。

交易結構改變,就不需要把餐廳開在公司大樓臨街的店面,只要在大樓附近方圓3公里之內,店租便宜,就算在小巷子裡也沒關係。

降低店租成本,提升菜色品質,相對提升了自己的競爭力。

透過表像看到本質,看到店面、產品、使用者、地段等要素,在「交易結構」變化認清當下處境。

很多時候創業者有使用者思維、產品思維,但缺乏系統思維,不理解「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因此在時代改變中黯然地被淘汰。

( 相信後疫情時代的數位轉型,AI 洪流襲來,你我都相當有感,究竟要逆流還是當個乘浪者,你我的心中早有定數 )

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

人生就是一種商業模式,總結公式 :

人生商業模式 = 能力 X 效率 X 槓桿

能力

如果打獲得能力具象化 : 怎麼只用2年時間,獲得別人5年的能力?

刻意練習的關鍵,就是透過不斷重複訓練「稍微困難」的任務,而獲得最高效的進步。

效率

如何提高效率? 把1小時用出3小時的效果,其實也有系統的方法論 : 「選擇」、「方法」、「工具」。

有了選擇後,接下來的問題,如何提高一件事情的效率,這時候就必須借助「方法」和「工具」。

團隊槓桿

每天都只有24小時,想獲得巨大成功,必須借助槓桿。

麥肯錫所有服務過的客戶案例,無論成功或失敗經驗,存入知識庫。

產品槓桿

手抄聖經,一個人要抄一年,如何快速傳播聖經?

一開始雇用萬名謄寫師,大規模複製,但效率還是很低。

1450年改成印刷聖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大大提高整體效率。

資本槓桿

透過併購公司,把原公司「知識庫+方法論」複製放大。

影響力槓桿

演講、寫作、建立人脈。

千萬記住一句話 : 「人脈,不是那些能夠幫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幫到的人。」

時間顆粒

上帝公平的給每個人3個8小時。

第一個8小時 : 大家都在工作。

第二個8小時 : 大家都在睡覺。

第三個8小時 : 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就是由這邊創造出來。

人脈的本質

你能創造甚麼價值,就會認識甚麼樣的人。

經過長期累積,成為某領域的專家,擁有了有影響力的作品,那些真正有意義的人脈才會蜂擁而至。

一個優秀且有價值的人,自然會吸引其他優秀且有價值的人的認可。

沒有真本事,無法幫助到別人,就算你認識的人再多,他們也不是你的人脈。

人脈的本質,是平等交換,你能為別人創造多大的價值,你就有多大價值。

財富的基本盤

你自己的本事+你與其他人聯結的本事。

你的本事是1,其他人的本事是0,後這是前者的放大器。

示弱

只有強大內心,才會示弱。

示弱會邀請能量,邀請善意,邀請幫助。

看淡

如果你靠別人的回饋來評價自己,會非常痛苦。

你總想向別人解釋,可是,如果一兩個人質疑你,你還能解釋,如果幾十萬、上百萬人誤解你,你怎麼解釋?

用自己內心認同的價值來評價自己,就會瞬間看淡所有誤解。

人人都應該是自己的 CEO

每個人都是一家「無限責任公司」,與世界進行價值交換,用一生來經營自己,追求成功。

理解他人的底層邏輯

What、Why、How 才能知行合一

只知道 What 「吃蔬菜有益健康」,沒有解決 Why的問題,會導致沒有動力去做。

假如有一個人,每天吃很油膩,導致血管栓塞,不得不住院治療。

康復後,醫生告訴他,以後一定要少油少鹽,多吃蔬菜。

這時候有了Why,他就會很乖的天天吃蔬菜。

但有了 What 和 Why,沒有 How 還是不夠。

知道吃蔬菜有益健康,但怎麼吃? 吃那些蔬菜? 一次吃多少? 就是 How 的重要。

「幽默」是舉重若輕

當你的智慧多到溢出時,才有幽默感。

所謂洞察本質,就是會打比方

金老師說 : 「企業就像一棵大樹,樹根就是系統結構,樹幹就是戰略,樹冠就是市場,果實就是產品,葉子就是品牌。」

「樹根是「系統結構」,從土壤中汲取養分,是大樹的基礎保障,一家公司的基礎,結構不對,一切就不對。

「樹幹」是「戰略」,樹幹把養分輸送到樹枝、樹葉,樹枝、樹葉依附在樹幹上,當企業成長成大樹,戰略就非常重要,將為公司指明方向。

「樹冠」是「市場」,樹冠能覆蓋多大,你的市場就多大。

「果實」是「產品」,把產品賣給使用者,那麼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東西,一顆樹最有價值的就是果實,它有所有營養。

「葉子」是「品牌」,葉子很多、很輕,可以經常散落,看到葉子就知道你是甚麼樹、結甚麼果實,所以葉子是品牌。

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

沒有 KPI ,也能管好公司

公司最核心的資產,是最頂尖的人才。

網飛認為優秀的成年人靠自我驅動,不需要靠獎金驅動,所以,他們付給員工市場上最高的固定工資。

經常鼓勵員工接受其他公司面試,聊解自己的「市價」。

最後留下來的,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人才密度極高。

原本一位員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能創造10倍的增長。但是 KPI 設定是20%的增長,他就被 KPI 限制住了。

只盯著 KPI,員工的目光就會變得非常短淺,無論做甚麼事情他都會去考慮 : 「這件事情能不能讓我完成 KPI?」

命運共同體

如果給員工漲薪水50%,他願意去做一件事,那麼你們是利益共同體。

如果給員工降薪50%,做成後可以享受500%的收益,他願意接受,你們是事業共同體。

如果給員工降薪50%,另外再讓他投入500萬元,做成後可以享受5000%的收益,他願意接受,你們就是命運共同體。

員工與企業,誰也不需要對誰忠誠,大家真正要忠誠的,是那個共同的夢想。

財富的本質

財富 = 勞動 X 生產率 X 效用

勤勞未必能致富,致富的本質,並不是創造財富,而是分配財富。

創造財富靠能力,而分配財富靠稀缺。

想要擁有更多財富,就要 使自己在整條交易鏈條上變得更加稀缺。

「信用」是一個人最大資產

「信任」是一種能力。

「被信任」是一種更重要的能力。

越是能被信任的人,促成合作的交易成本越低,在商業世界裡,越有成功的可能。

有信用的人受到尊敬,有話語權。

結語

《底層邏輯》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著作,每個章節都能反覆品嘗,用非常多實例,帶我們了解各種層面的本質。

從環境帶到個人,從宏觀帶到微觀,並且用多角度思維,讓我們用不同的角色去看一件事情。

在個人思維也從外在物質談到內心觀察,還有個人價值觀的評價,很多值得深思的議題,帶領我們走到不同的高度。